农历八月十五,中秋如约而至。这日恰处三秋之中,故得名“中秋”,又因圆月象征阖家团聚,也称“团圆节”。自《唐书·太宗记》明确记载此节以来,这承载着思念与温情的日子,已流淌千年。
暮色轻垂,一轮明月如白玉盘般挂上梢头,清辉漫过庭院,洒在桌案的月饼与鲜果上。母亲将刻着桂树图案的月饼按人数分切,特意为远游的兄长留了一块,这是老辈传下的规矩,象征团圆不缺一角。
父亲抿着桂花酒,讲起嫦娥奔月的传说,说那月宫中的桂树,正是吴刚日夜砍伐却终难伐尽的景致。晚风拂过,院角的桂树落英缤纷,香气与月饼的甜腻交织。孩童们举着兔仔灯追逐,笑声惊起雀儿,却扰不散月下的静谧。
望向天边圆月,忽然懂得“千里共婵娟”的深意。这轮明月曾照过古人祭月的身影,也曾见证朱元璋起义的智谋,如今又映着万家团圆的笑容。月光不语,却将思念与牵挂,送抵每一个期盼团圆的心田。